生活污水處理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,其核心目標是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、懸浮物、氮磷等污染物,使水質達到排放標準或回用要求。以下是常見的生活污水處理方法及技術路線,按處理階段和工藝類型分類說明:
一、預處理階段:去除大顆粒雜質
主要用于截留污水中的懸浮物、漂浮物和粗大雜質,為后續處理減輕負荷。
格柵過濾
原理:通過機械或人工格柵攔截污水中的大塊垃圾(如塑料袋、樹枝、紙巾等)。
設備:粗格柵(間隙 10-40mm)、細格柵(間隙 1-10mm),常搭配螺旋輸送機清除攔截物。
應用:所有生活污水處理廠的道工序,防止設備堵塞。
沉砂池
原理:利用重力分離污水中的無機砂粒、煤渣等密度較大的顆粒。
類型:平流式沉砂池、曝氣沉砂池(通過曝氣防止有機物沉降,同時降解部分有機物)。
作用:減少后續管道和設備的磨損,避免砂粒影響生物處理單元。
二、主體處理階段:去除有機物和氮磷
通過生物、物理或化學作用降解污染物,是污水處理的核心環節。
(一)生物處理法
利用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分解有機物,是生活污水處理的主流技術。
活性污泥法
原理:通過曝氣使微生物(活性污泥)與污水充分混合,降解有機物(BOD?)和部分氮磷。
典型工藝:傳統活性污泥法:曝氣池 + 二沉池,處理效率高,適合大水量。
AO 工藝(缺氧 - 好氧):增加缺氧段,通過反硝化作用脫氮。
A2O 工藝(厭氧 - 缺氧 - 好氧):同步脫氮除磷,厭氧段釋放磷,好氧段吸收磷。
氧化溝:環形曝氣池,延時曝氣,耐沖擊負荷,適合中小型污水廠。
SBR(序批式活性污泥法):間歇式運行,一池完成曝氣、沉淀、排水,自動化程度高。
生物膜法
原理:微生物附著在填料(如濾料、填料膜)表面形成生物膜,通過吸附和代謝去除污染物。
典型工藝:生物濾池:普通生物濾池、高負荷生物濾池,適合中小水量。
生物接觸氧化法:填料浸沒在水中,曝氣提供溶解氧,污泥產量低。
曝氣生物濾池(BAF):集生物降解與過濾于一體,出水水質好。
厭氧生物處理
原理:在無氧條件下,利用厭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,產生沼氣(甲烷和二氧化碳)。
應用:高濃度有機污水(如餐飲廢水)預處理、污泥消化,或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(如化糞池、沼氣池)。
優點:能耗低,可回收能源(沼氣);缺點:處理時間長,對溫度敏感。
MBR(膜生物反應器)
原理:將生物反應器與膜分離技術結合(如超濾膜、微濾膜),用膜替代二沉池,截留微生物和懸浮物。
優點:出水水質高(可直接回用)、污泥濃度高、占地面積小;缺點:膜易堵塞,需定期清洗或更換。
(二)物理化學法
適用于水質復雜、生物處理難以達標的場景,或作為輔助工藝。
混凝沉淀
原理:投加混凝劑(如聚合氯化鋁 PAC、聚丙烯酰胺 PAM),使膠體顆粒聚集形成絮體,通過沉淀去除。
作用:去除懸浮物、色度、部分有機物和磷(化學除磷)。
氣浮法
原理:通過向水中通入空氣形成微小氣泡,吸附污水中的懸浮物(如油脂、絮體),使其上浮至水面去除。
應用:含油污水、乳化液處理,或替代沉淀工藝。
吸附法
原理:利用活性炭、沸石等吸附劑的多孔結構,吸附水中的有機物、重金屬、色度等。
應用:深度處理階段,提升出水水質(如飲用水預處理、污水回用)。
三、深度處理階段:提升水質至回用標準
當出水需回用于工業用水、景觀補水或市政雜用時,需進一步處理:
過濾
工藝:砂濾、活性炭濾池、膜過濾(如納濾、反滲透),去除殘留懸浮物、膠體和溶解性雜質。
作用:降低濁度、COD、重金屬等指標。
消毒
方法:氯消毒(液氯、次氯酸鈉)、二氧化氯、紫外線消毒、臭氧消毒。
目的:殺滅細菌、病毒等病原微生物,確保出水衛生安全。
脫氮除磷強化
化學法:投加除磷劑(如鐵鹽、鋁鹽)沉淀磷酸鹽;投加碳源(如甲醇)強化反硝化脫氮。
生物法:改良型 A2O、MBBR(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)等,提高脫氮除磷效率。
四、污泥處理與處置
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需妥善處理,避免二次污染:
濃縮脫水工藝:重力濃縮、離心濃縮、板框壓濾、帶式壓濾,降低污泥含水率(從 95% 降至 75%-85%)。
穩定化處理厭氧消化:降解污泥中的有機物,減少臭味和病原菌,產生沼氣。
好氧堆肥:與秸稈等混合發酵,制成有機肥。
處置土地利用:符合標準的污泥用于農業或綠化(需檢測重金屬和病原菌)。
衛生填埋 / 焚燒:重金屬超標的污泥經穩定化后填埋,或焚燒發電(需配套廢氣處理)。
五、不同場景的處理技術選擇
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
主流流程:格柵→沉砂池→生物處理(如 A2O、氧化溝)→二沉池→混凝沉淀→過濾→消毒→排放或回用。
特點:處理規模大,注重脫氮除磷和污泥綜合處理。
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
適用技術:化糞池 + 人工濕地:利用土壤和植物根系凈化污水,投資低,維護簡單。
厭氧生物濾池 + 好氧塘:適合水量小、分散的農戶,能耗低。
一體化設備(如 MBR 一體機):占地小,自動化程度高,適合集中村落。
小區或商業污水
一體化處理設備:采用生物接觸氧化、SBR 或 MBR 工藝,處理后水可用于沖廁、綠化。
六、發展趨勢
資源化利用:污水中回收水資源(如中水回用)、能源(沼氣發電)、磷資源(鳥糞石提取)。
智能化與節能:物聯網(IoT)監控系統、低能耗曝氣技術(如變頻風機)、太陽能供電的農村處理設施。
生態化技術:強化人工濕地、生態溝渠等自然處理系統與生物技術結合,減少化學藥劑使用。
通過合理組合不同工藝,生活污水可實現從 “污染治理” 到 “資源循環” 的轉變,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。具體工藝選擇需根據水質水量、排放標準、投資成本及當地自然條件綜合決定。
適用技術:化糞池 + 人工濕地:利用土壤和植物根系凈化污水,投資低,維護簡單。
厭氧生物濾池 + 好氧塘:適合水量小、分散的農戶,能耗低。
一體化設備(如 MBR 一體機):占地小,自動化程度高,適合集中村落。
小區或商業污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