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丙烯酰胺陽離子(CPAM)的絮凝原理基于其分子結構特性和電荷作用機制,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核心過程實現高效固液分離:
一、電荷中和與雙電層壓縮
膠體穩定性破壞
污水中的懸浮顆粒(如污泥、有機物膠體)帶負電荷,形成穩定的雙電層結構(表面負電荷層 + 擴散層陽離子)。CPAM 分子鏈上的陽離子基團(如季銨鹽)通過靜電引力吸附到顆粒表面,中和其負電荷,使 ζ 電位降低。
關鍵參數:當 ζ 電位降至 ±5mV 時,顆粒間的靜電排斥力顯著減弱,開始發生凝聚。
適用場景:高負電荷密度的膠體體系(如活性污泥、造紙黑液),需選擇陽離子度匹配的 CPAM(如陽離子度 50%~70%)。
雙電層壓縮效應
CPAM 的高價陽離子(如三價鋁鹽)可壓縮顆粒擴散層厚度,縮短顆粒間距離,促進碰撞聚結。例如,在處理印染廢水時,CPAM 通過壓縮染料膠體的雙電層,使其快速脫穩。
二、吸附架橋作用
長鏈分子橋接
CPAM 的高分子量( 600 萬~1200 萬)使其分子鏈能同時吸附多個顆粒,形成 “顆粒 - 聚合物 - 顆粒” 的架橋結構。
分子鏈構型:在溶液中,CPAM 分子鏈呈隨機卷曲狀態,遇顆粒后伸展并吸附,形成三維網狀結構。
影響因素:分子量越高,架橋能力越強,但過高(如>1500 萬)導致溶液粘度增加,反而降低絮凝效率;
陽離子度影響吸附強度,中高陽離子度(30%~50%)更適合帶負電的有機膠體。
絮體生長機制
初始形成的微小絮體在水流剪切作用下不斷碰撞合并,形成大而密實的絮團。例如,在污泥脫水中,CPAM 通過架橋作用使污泥絮體尺寸從 μm 級增長至 mm 級,便于后續脫水。
三、網捕卷掃與沉淀強化
沉淀物網捕
當 CPAM 投加量超過電荷中和所需時,過量的聚合物分子鏈會相互纏繞,形成三維網狀結構,將周圍的顆粒機械地 “網捕” 并包裹其中,加速沉淀。
典型應用:處理高濁度的河水或工業廢水時,CPAM 與 PAC(聚合氯化鋁)聯用,PAC 先形成氫氧化物沉淀,CPAM 再通過網捕作用增強絮體沉降性能。
絮體結構優化
CPAM 的分子鏈柔韌性影響絮體結構:
剛性鏈(如高陽離子度產品)形成的絮體較緊密,沉降速度快,但抗剪切能力弱;
柔性鏈(如低陽離子度產品)形成的絮體更疏松,但彈性好,不易破碎,適合高剪切環境(如離心脫水)。
四、影響絮凝效果的關鍵因素
污水性質
pH 值:CPAM 在中性至弱酸性環境(pH 4~8)中效果更好,過高 pH(如>9)會導致氨基水解,降低陽離子度;
溫度:低溫(<10℃)會減緩分子擴散速度,需適當延長攪拌時間或提高投加量。
CPAM 特性
陽離子度匹配:通過 Zeta 電位測定污水顆粒電荷,選擇陽離子度略高于電荷密度的產品(如 Zeta 電位 -30mV,選陽離子度 40%~50%);
溶解濃度:建議配制成 0.1%~0.3% 的水溶液,過高濃度會導致分子鏈卷曲,影響架橋效果。
投加條件
混合強度:快速混合階段(100~200rpm,10~30 秒)確保藥劑均勻分散,慢速絮凝階段(20~50rpm,5~10 分鐘)促進絮體生長;
投加順序:與無機絮凝劑聯用時,需先投加 PAC 等中和電荷,再投加 CPAM,間隔時間為 30~60 秒。
五、典型應用場景與選型策略
應用場景 | 關鍵問題 | CPAM 選型要點 | 效果指標 |
---|---|---|---|
市政污泥脫水 | 高有機物含量,難脫水 | 高陽離子度(50%~70%)+ 高分子量 | 泥餅含固率≥25% |
造紙白水回收 | 細小纖維與填料流失 | 中陽離子度(20%~40%)+ 中分子量 | 纖維留著率提升 10%~20% |
印染廢水處理 | 染料膠體穩定,色度高 | 高陽離子度(60%~90%)+ 低分子量 | 脫色率≥90% |
油田采出水處理 | 油滴與固體顆粒乳化嚴重 | 高親油改性 CPAM(陽離子度 40%~50%) | 油含量≤50mg/L |